健康脉动

健康脉动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202502月19日

心理健康 每天一味中草药 135:白豆蔻,厨房里的调料,常用中草药

发布日期:2025-02-19 14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09

最近天气真热,而且闷,您是否体会到了秋老虎的厉害?这个时候,最容易感受湿邪。中药专门有一类化湿药,就能对抗这种湿气。这类药都具有芳香的气味,与生姜是亲戚,都出自姜科,包括:

姜科豆蔻属:白豆蔻、砂仁、草果

姜科山姜属:草豆蔻、红豆蔻

同样出自姜科的还有山姜属的:高良姜、益智仁;山柰属的山柰;姜黄属的:姜黄、郁金、莪术。姜科草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尤其是豆蔻类草药,还有一个叫肉豆蔻的(出自肉豆蔻科非姜科),很容易混淆。所以放在一起来写。

小永之所以又消失好几天没有更新,因为以白豆蔻开头就碰壁了。由于这些姜科草药都生长在祖国最南方,饮片虽然认识,但原植物却从未见过,鉴别起来着实费了一番功夫。网上搜素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,为了捋顺清楚,竟然花费了好几天,才有点头绪,这才敢落笔。不过,虽落笔仍是纸上得来,如有不正确的地方,还请您及时告知小永,以便更正,先谢过了。

白豆蔻,姜科豆蔻属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果实。生长在热带潮湿遮荫环境中,多长在山沟阴湿处或林荫下。茎直立,叶子互生,没有叶柄,花从根茎上发出,开在地面上。花序呈穗,覆盖鳞片,镶嵌小花,花色白带有黄色条纹;果实白里透红,里边聚集着棕色种子,整个果实入药。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。

图片

白豆蔻,姜科植豆蔻属植物白豆蔻(Amomumkravanh)或爪哇白豆蔻(Amomum compactum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。生长在热带潮湿遮荫环境中,多长在山沟阴湿处或林荫下。

图片

药典规定的白豆蔻的基源有两个:白豆蔻、爪哇白豆蔻。主产于东南亚,我国海南、广东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网络搜索白豆蔻及拉丁名字,出来的图片都是草豆蔻,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,下边植物图为爪哇白豆蔻。

图片

白豆蔻是姜科的,与生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根茎比较粗大,在地下匍匐生长,但不似生姜那么发达。

图片

白豆蔻的茎叶与生姜比较像,茎直立生长,圆柱状,高的1米有余。白豆蔻的叶子互生,没有叶柄,叶子宽大。

图片

白豆蔻的花从根茎上发出,开在地面上。花序呈穗状,就是一个大肉穗,外表还有一层层鳞片,上边镶嵌着几朵小花。

图片

小花的形状如图所示,呈白色,花瓣上还有一条黄色条纹,样子也很喜人。

图片

图片

花后在原来的肉穗上结出白豆蔻果子来,几个镶嵌在一起,果实的颜色白里透红。

图片

把果实切开,就能看到里边聚集在一起的种子了,新鲜时也是泛着红色。

图片

白豆蔻果实晾干后,表皮以白色为主,所以名白豆蔻,里边的种子也会变成棕黑色。入药用的白豆蔻是整个果实,也就是种子与果皮连在一起的。也有人将白豆蔻的果皮单独入药,叫做豆蔻壳。

图片

白豆蔻与爪哇白豆蔻长得其实很像,书上说白豆蔻比爪哇白豆蔻高大,可达2、3米,其余区别不甚明显,您可以对比上面两图(左白豆蔻,右爪哇白豆蔻)。

白豆蔻的药用价值

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

365建站

白豆蔻之名始见于唐代《本草拾遗》:“白豆蔻,其草形如芭蕉……花浅黄色;子作朵如葡萄,初出微青,熟则变白。”这段描述,不像是今天说的白豆蔻,倒像是草豆蔻。到了宋朝,白豆蔻逐渐多了起来,并有广州产及进口两种。宋《本草图经》说:“白豆蔻,今广州、宜州亦有之。不及番舶者佳。”

图片

地道的白豆蔻产自海外,以爪哇白豆蔻为佳。白豆蔻入药历史虽晚,但丝毫没影响它的应用。宋朝方书里就记载了多个版本的“白豆蔻丸”,以白豆蔻为君药,治疗脾胃受寒导致的上吐下泄等证。金元时期的李东垣也曾多次应用白豆蔻,有名的方剂要属“葛花解酲汤”了,用白豆蔻温中化湿以解酒。

吴鞠通·温病条辨

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舌白不渴,脉弦细而濡,面色淡黄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状若阴虚,病难速已,名曰湿温。汗之则神昏耳聋,甚则目瞑不欲言,下之则洞泄,润之则病深不解,长夏深秋冬日同法,三仁汤主之。

……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,盖肺主一身之气,气化则湿亦化也。……

三仁汤方:杏仁(五钱)、飞滑石(六钱)、白通草(二钱)、白蔻仁(二钱)、竹叶(二钱)、浓朴(二钱)、生薏仁(六钱)、半夏(五钱)。甘澜水八碗,煮取三碗,每服一碗,日三服。

真正让白豆蔻出名的,要属清朝吴鞠通的“三仁汤”了,治疗“湿温”病。这个病在现在的这个季节最常见,上周小永在门诊就看了好几例,患者表现为头晕、身体沉重、不爱吃饭、出汗多、身体粘等,就是感受湿邪所致。治疗上需要把湿邪透发出去,用到的方子就是三仁汤,方中的白豆蔻就是取其化湿的作用。吴鞠通还有一个方子“黄芩滑石汤”,也用到了白豆蔻,仍是取其化湿的作用。

图片

师翁李玉奇老先生十分爱用白豆蔻,几乎每个方子必用。小永也慢慢学习开方用白豆蔻。脾胃病患者常用恶心、呕吐的症状,无论寒热,总也离不开湿,用上白豆蔻就能很快缓解这些症状。很多血液病及慢性病患者,总想吃各种补药,但吃不了多久,就会出现腹胀、吃饭不香等表现。这是由于吃的补药太滋腻,碍住脾胃了。这种情况,用点白豆蔻化化湿、行行气,胃口自然打开。关于脾和湿是怎么一回事,请您阅读藿香(回复116查看)。

图片

白豆蔻能化湿,入中上二焦,能“荡散肺中滞气”,这也是三仁汤选白豆蔻的缘故。正因为白豆蔻入肺,古人还用它治疗白睛病变,不过现在这个功效很少提到了。白豆蔻之所以能化湿,源于它芳香的气味,这也是姜科很多药物的共性。正是由于白豆蔻芳香,药性容易挥发,熬药时主张后下。《本草通玄》说:“白豆蔻,其功全在芳香之气,一经火炒,便减功力;即入汤液,但当研细,待诸药煎好,乘沸点服尤妙。”

图片

说来很有趣,白豆蔻生长在热带潮湿环境中,长在山沟阴湿处。而它所治疾病,正是三伏热天,人们感受湿气所患疾病。而且白豆蔻温中化湿,也能对抗脾胃的寒湿。大自然太有趣。这也算是一种天人相应吧。

(有人要看:白豆蔻主要含有1,8-桉叶油素、葛缕酮等)

白豆蔻的应用方法

容易挥发的白豆蔻

白豆蔻外边包着一层果皮,熬药时,最好将它捣碎。药房里的白豆蔻一般不提前捣碎,主要是担心它的芳香之气耗散掉,损伤药效。因此,处方用白豆蔻最好单包起来,嘱咐患者回家熬药前自行捣碎,最好再轻煎后下。

图片

白豆蔻之与草豆蔻

白豆蔻的入药历史明显晚于草豆蔻,但它成功的超越取代了草豆蔻。历史上草豆蔻多简称为豆蔻,我们熟知的豆蔻年华说的就是后者草豆蔻。不过,现今豆蔻成了白豆蔻的简称。

图片

叫豆蔻的还有红豆蔻、肉豆蔻。中医开方子,如果只写豆蔻一般指的是白豆蔻,有时也简写成白蔻,为了书写便捷,还写成白叩。未来几天,小永分别写写这几种豆蔻。

做调料用的白豆蔻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常见的调料都是中草药,小永写过的有白芷、肉桂(桂皮)、生姜,除了今天写的白豆蔻外,马上要写的:草豆蔻、红豆蔻、肉豆蔻、草果等都是常用调料。

图片

365站群VIP

下次您留意一下,很多超市里就有卖的,如果买不到,干脆去药房抓点回来做菜用。图中这些调料中,就是用来炖旁边的猪手的,您能一下指出哪个是白豆蔻吗?

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,明白的自然明白。

《本草图经》:古方治胃,冷吃食即欲吐及呕吐,六物汤皆用白蔻,大抵胃主冷,即相宜也。

《药类法象》:气热,味大辛。荡散肺中滞气。主积冷气,宽膈,止反胃吐逆,消谷,下气,进食。

《药性赋》:味辛,性温,无毒。升也,阳也。其用有四:破肺中滞气,退目中云气,散胸中冷气,补上焦元气。

《汤液本草》:气热,味大辛,味薄气厚,阳也。辛大温,无毒。入手太阴经。《珍》云:主积冷气,散肺中滞气,宽膈,止吐逆,治反胃,消谷下气进食。《心》云:专入肺经,去白睛翳膜,红者不宜多用。《本草》云:主积聚冷气,止吐逆反胃。消谷下气。《液》云:入手太阴,别有清高之气,上焦元气不足,以此补之。

《本草经疏》:白豆蔻感秋燥之令,而得乎地之火金,故其味辛,其气大温,其性无毒。好古大辛热,味薄气厚,轻清而升,阳也,浮也。入手太阴,亦入足阳明经。味大辛也,气大温也,宜其主积冷气,及伤冷吐逆,因寒反胃也。暖能消物,故又主消谷,温能通行,故主下气。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,宽膈进食,去白睛翳膜,散涟功也。

《药鉴》:气热味辛,轻清而升,气味俱薄,无毒,阳也。其用有五:肺经本药,一也。散胸中滞气,二也。除感寒腹痛,三也。温暖脾胃,四也。赤眼暴发,白睛红,用少许即愈,五也。

《本草备要》:宣,行气暖胃。辛热。流行三焦,温暖脾胃,三焦利,脾胃运,则诸证自平矣。而为肺家本药。肺主气。散滞气,消酒积,除寒燥湿,化食宽膨。治脾虚疟疾,感寒腹痛,吐逆反胃,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。白睛翳膜,白睛属肺,能散肺滞。太阳经目眥红筋。太阳脉起目眥。

《本草求真》:﹝批﹞宣散肺分寒滞,温暖脾胃。白豆蔻专入肺、脾、胃,兼入大肠。本与缩砂密一类,气味既同,功亦莫别。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,上入肺经气分,而为肺家散气要药。且其辛温香窜,流行三焦,温暖脾胃,而使寒湿膨胀,虚疟吐逆,反胃腹痛,并翳膜必白睛见有白翳方用。目眥红筋等症悉除。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,功专和胃醒脾调中,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。是以肺胃有火,及肺胃气薄切忌。故凡用药治病,最宜审谅气味,分别形质,以为考求,不可一毫忽略,竟无分别于其间耳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TOP

Powered by 健康脉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