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药是人们熟知的一个药食同源之品,《黄帝内经》中是这样描述药食同源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;饥饿的时候能饱腹,从这个方面也侧面说明了山药具有补益的功效;山药味甘、平,入肺、脾、肾经,能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止带。
365建站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图片
山药补脾养胃清代·黄宫绣所著《本草求真》言:“山药,本属食物,古人用入汤剂,谓其补脾益气除热,长肌肉。”;明代·贾所学《药品化义》言:“山药,温补而不骤,微香而不燥,用之助脾,治脾虚腹泻,怠惰嗜卧,四肢困倦,温养肌肉,为补脾要药。”;从以上两段文字,我们可以得知山药补脾阴、益脾气;常用于治疗脾胃气阴两亏所致纳差、腹胀、腹泻、肌肉瘦削的一味薯蓣饮便是补脾益胃的代表方剂。
图片
一味薯蓣饮,单用山药熬制
山药生津益肺近代·张锡纯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言:“山药色白入肺,宁嗽定喘,性平可常服多服。”针对山药养肺,此段文字已经描述得很清晰;此外第一段文字我们已经介绍了山药补脾阴、益脾气,中医五行生克关系中土旺(脾)生金(肺),通过健脾宜能间接养肺;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,气短咳嗽的参苓白术散便是补土生金的代表方剂。
图片
参苓白术散:白扁豆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桔梗、莲子、人参、砂仁、山药、苡仁
明代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言:“山药,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泻痢,化痰涎。”;汉末·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言:“山药,下气,止腰痛,治虚劳羸瘦,充五脏。”;一方面山药能入肾,滋肾阴养肾气;其次通过五行生克关系分析,山药养脾,土(脾)生金(肺),金(肺)生水(肾),亦能达到养肾的效果;常用于治疗脾肾不足所致女性白带量多色白的完带汤(白术、山药、人参、白芍、车前子、苍术、甘草、陈皮、黑芥穗、柴胡)以及肾阴亏损所致腰酸腿软,口燥咽干,五心烦热的六味地黄丸便是代表方剂。
图片
六味地黄丸: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茯苓、丹皮
山药能否长期服用?上面分析了山药的滋补功效,有助于肺、脾、肾三脏,亦能补五脏虚劳;最为推崇山药补虚的是近代·张锡纯,其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提及山药性平可久服、多服;但在其推崇的薯蓣粥后注云:“此粥多服久服,但同时也强调山药久服多服间有发闷者,应注意预防。”以及珠玉二宝粥(山药、薏苡仁)也注云:“唯等分并用,乃可久服无弊。”;从这两段文字可以得知山药虽能补虚,但需久服、多服,同时还需注意久服、多服也有弊端,需要辩证准确或用药以佐制,方能避免副作用。
图片
山药粥
现代人是否适合多吃山药?上一段文字我们谈到了山药补虚宜久服、多服,却不能忽略时间、地点、环境的不同所带来的客观因素;张锡纯所处的时代,生活水平低,食物匮乏,人们的脾胃虚弱的多;反观当今生活环境,饮食丰富,加上营养品、保健品层出不穷,所患脾胃虚者有多少?都知道山药养脾胃,很多脾胃不好的人,每天吃山药,也不见好转,仍然坚持不懈的吃山药,这其中的对与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?
图片
吃过山药的朋友都知道,山药煮出来的汁液是非常粘稠的,这种粘稠之性能养脾虚,亦能碍脾之运化;大环境下的脾胃问题已从脾虚方面往脾不运方面逐渐转变,脾不运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亦与脾虚有所相似,在运用山药的时候,需分清究竟是脾虚还是脾不运,否则越吃山药脾胃越是壅滞不通,胃肠负担反而加重。
结语
山药被列为中药中的“上品”,是个非常好的补虚之品;上面谈到了很多人喜食山药,想要通过山药来强脾胃,补肺阴,养肾气需要准确的辩证;此外对于很多家长让儿童多吃山药健脾,亦需分清脾胃属于哪种情况,切不可因小儿不爱吃饭,盲目使用山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