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脉动

健康脉动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202504月05日

运动损伤 筋骨决定拳力!内家·外家·意拳筋骨锻炼有门道

发布日期:2025-04-05 05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89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图片

2025大吉

NEW YEAR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图片

关注武宗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意派拳 无招无式拳·意随心转成

图片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365站群

习练外家拳,往往从外形的塑造入手。单操训练时,常以散打、拳击为例。初学时,习练者需反复进行出拳训练,同时同步开展柔韧练习,学习灵活的步法,钻研精妙的技术战术。随着练习次数增多,肌肉会逐渐适应,达到松紧自如的状态,这便是散打发力的奥秘所在。长期习练外家拳,能让肌肉变得丰满且富有弹性,收缩能力也会显著增强。

内家拳则以站桩作为入门的第一步。站桩并非与气功相关,也绝非虚幻不实之物。站桩的核心目的,是要让全身肌肉彻底放松,身体哪怕仅有一处用力,都不符合站桩的要求。对于初学者而言,放松肌肉并非易事。不过,有一种简单的方法,那就是持续站桩,直至肌肉彻底疲劳,此时肌肉自然就会放松下来。为什么要追求肌肉的放松呢?因为人在站桩时,需要在肌肉完全放松的情况下,维持桩架的稳定,这就迫使身体启动其他支撑机制,而此时,筋骨便开始发挥关键作用。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,很难察觉到自身筋的存在,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站桩练习,达到一定境界后,比如坚持一个月左右,普通人便能明显感觉到身体仿佛被一股力量稳稳撑起,同时身体又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。在医学领域,这种现象被称为筋的“代偿作用”。内家拳训练的核心,就在于对筋骨力的锤炼,筋腱越粗壮,所蕴含的力量就越大。经过一系列系统训练后,筋膜会逐渐鼓起,全身筋腱相互连通,习练者会产生一种全身膨胀的奇妙感觉,原本暴露在外的血管,也会被鼓起的筋膜所掩盖。

有些武术高手,能够轻松地用手指捏开核桃。要知道,手指上的肌肉量极为有限,实际上,这背后是筋在发力。筋骨所蕴含的力量超乎想象,而且发力时极为隐蔽,从外形上很难察觉。然而,要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,必须经历极为艰苦的训练。在真正站桩的过程中,全身筋骨拉伸时会带来剧烈的疼痛,有时甚至如同撕裂一般,这种疼痛常人难以忍受。在内家拳中,这个过程被称为“换劲”。只有成功完成换劲,习练者才能达到形不破体、力不出尖的高深境界。

拉筋训练之后,全身的关节,如肩部、胯部以及脊椎的关节,都会逐渐被拉开。关节一旦打开,力量便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,其中蕴含着诸多复杂的力学和生理学原理。从一些武术记载中可以发现,部分太极高手能够自如地控制手指关节的开合,这是因为他们的训练深入到了手指的细微之处。而对于普通人来说,许多关节长期处于僵化状态,以髋骨关节为例,大多数人的髋骨关节已经钙化,很难打开,但一旦成功打开,力量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。

站桩看似简单,只是静静地站立,但实际上,它能让身体在外形看似不动的情况下,内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最终,习练者的身体将达到书中所描述的“遍体筋撑弹簧似”的理想状态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传说中,身形瘦小的老者却能将人轻易打飞,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肌肉并不发达,但筋骨却极为强壮。

内家拳的核心原理,归根结底就在于对筋骨的锻炼。当然,在国内的武术门派中,还有许多融合了内外家特点的门派,如通背拳、八极拳等。这些门派从内外两个维度入手,实现各自的训练目标,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。不过,从武术体系的角度来看,纯内家拳和纯外家拳的训练理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。由于训练的根本目的不同,导致两者在训练过程和最终效果上也截然不同。

内家拳并非十全十美,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例如,过度进行站桩训练,有时会导致习练者的反应速度变慢。此外,如果在训练过程中,单纯地专注于追求劲力的提升,而忽视了技术、反应等方面的综合训练,那么在实战中,即便习练者能够发出强大的力量,也未必能够准确地击中对手。因此,有观点认为,先学习外家拳几年,打下坚实的基础,再转学内家拳,这样的学习路径更为合理。内家拳并非仅仅是用于防身的普通拳术,它更是一种追求更高武学境界的进阶型拳术。

【意拳之筋骨锻炼】

在当下的意拳界,人们对功法、试力、推手、发力、试声、实作等方面的讨论层出不穷,但对于筋骨锻炼这一关键环节,却鲜有人提及,仿佛它是意拳习练中的一个“禁忌话题”。实际上,筋骨锻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,它贯穿于意拳的每一个功法步骤之中,只是在整个训练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。王选杰老师在教导弟子时,特别强调意拳的核心在于对筋骨之力的训练,将其作为教学的第一课内容。

人体自出生起,筋骨就是相互连通的,这是维持身体正常机能的基本条件。如果筋骨不连通,人就会失去行动能力,成为残疾。然而,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长期养成的用力习惯,使得自身的筋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,无法将潜在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。通过意拳的站桩训练,可以有效地改变和调整这种不良的用力习惯,去除后天形成的僵硬拙力,激发出人体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力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。

众所周知,意拳注重对身体整体协调性的训练。要想让身体达到高度的整体协调,首先需要在桩功训练中,促使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性的、生理性的改变。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筋腱的拉长和变粗,骨骼密度的增大和硬度的增强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筋长力大,筋粗力大,骨重筋灵”。意拳通过站桩过程中的肌肉放松训练和间架结构的定型训练,来实现对筋骨的改造和强化。

在深入探讨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,我们有必要先对筋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。筋,也就是筋腱,通常被称为韧带。它质地坚韧,表面柔软光滑,呈现出白青色的带状或片状形态,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重要坚韧组织。筋腱不仅坚韧无比,还具有出色的弹性。正是因为筋腱的这种特性,人体的四肢才能自由地伸缩,五指能够灵活地开合,双脚可以稳健地行走,双腿能够有力地跳跃。在意拳中,爆发出来的弹抖劲,除了气血、骨骼和肌肉的协同作用外,筋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《神运经》中提到“伸筋以拔力”“松筋者涣也,汉筋者萃也。松涣者软之极也,汉萃者刚之极也,松如绳之系,汉如冰之清”,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中也有“筋为刚”的记载,这些都充分阐述了筋的重要作用,明确表明人的力量根源在于筋和腱。当然,筋腱之所以能够保持伸长和弹性,离不开气血的滋养。

骨骼和关节在人体中起着支撑身体的重要作用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经脉篇中说“骨为干”,意思是骨骼如同身体的骨架,承担着“支”和“撑”的关键功能。骨骼与关节的粗细程度以及强壮程度,直接决定了在劲力发挥时支撑力的大小。骨骼粗壮的人,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力,从而使劲力得以充分发挥;相反,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,支撑力相对较小,所发挥出的劲力也会较弱。

由于人们在后天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用力习惯,在用力时肌肉容易处于紧张状态,这不仅阻碍了筋骨劲力的顺畅传递,还严重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。因此,肢体放松成为意拳锻炼筋骨的首要前提条件。但这里所说的放松,并非是完全的松懈,而是要求达到“松而不懈”的状态,即在意识保持紧张的情况下,实现身体的放松,也就是“意坚形松”“肌松力绷”。筋腱位于皮肤之内、肌肉之间,承担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重任。在筋腱的表面,包裹着许多无序排列的肌肉纤维。当人们用力时,这些肌肉纤维会毫无规律地拉扯,从而分散了筋骨的力量,导致筋骨力量无法完整地传递和有效地利用。意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训练,就是要让部分肌肉纤维变得有序,协助筋腱更好地传递筋骨力量,同时让那些无法有序化的肌肉纤维从筋腱上分离,避免它们对筋骨力量传递造成阻碍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对梢节部位的强化锻炼,能够迅速挑起周身的大筋(这里主要指小臂以前、小腿以下的部分)。俗话说“指为筋梢”,指(趾)既包括手指,也包括足趾,它们都是筋的末端。在肢体放松、手指足趾稍微用力的状态下,经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训练,周身大筋就会如同拉紧弓弦的弓一样,被有力地挑撑起来。

身体放松是基础,而桩架定型则是拉伸筋腱的关键所在。只有实现了身体的放松,同时具备正确的间架结构,才有可能实现伸筋拔骨的目标。挑筋训练是意拳的基础环节,要想快速有效地挑起周身大筋,必须建立标准的间架结构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,就根本无法练好意拳。

在练功的过程中,当肢体处于特定的正确角度时,身上的筋会瞬间绷紧。这表明,筋腱的拉伸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,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,长时间保持这一固定姿势,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,最终促使筋腱发生生理性的变化,实现拉伸放长,变得更加坚韧有力。

以技击桩为例,前手应位于眉和嘴之间的位置,肘部微微向下坠,肩部保持放松状态。在这种特定角度下,手臂大筋、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都更容易被拉起。同时,臀部向下坐,头部向上引领,形成上下对拉的力量。再通过掖胯、敛臀、含胸、拔背、项竖等一系列动作的协同训练,能够迅速拉起脊椎骨以及前胸后背的大筋。前腿膝盖顺着脚尖的方向向前顶,与后胯形成对拉,产生斜面争裹之力,这样腿部大筋也会快速被拉起。在熟练掌握桩功要领的基础上,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训练,当全身大筋相互连通后,身体才能真正变得协调完整,达到整体发力的效果。

当周身大筋被挑起后,不仅习练者自身能够通过身体感觉敏锐地察觉,而且在体表也会有明显的呈现,用手可以直接触摸到,肉眼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。以前,芗翁的著名弟子张恩桐,其背侧大筋高高挑起,走路时两手自然向外张开。他腿部一用力,腿上的筋就会像钢筋一样迅速腾起。在教学实践中,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会让亲自触摸和观察自己腕部、大臂、后背及大腿的大筋,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,帮助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筋骨的状态和作用。

当身上大筋成功挑起后,便进入了桩功训练的一个新阶段——骨骼锻炼。骨骼之间的软组织中富含丰富的血液,只有通过有效的筋腱拉伸,才能促进血液循环,进而增加骨密度。随着骨密度的增大,骨骼自然会变得更加沉重,这就是所谓的“骨重筋灵”。经过长时间持之以恒的桩功锻炼,习练者还有望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。

意拳的伸筋拔骨过程充满了艰辛,需要习练者付出巨大的努力,具备顽强的毅力。例如,有人在跟随王红宇先生练功时,面对高强度的训练,始终咬牙坚持。王红宇先生对弟子要求极为严格,一个桩常常要求站两小时之久,其中所承受的痛苦难以用言语表达。在筋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,肢体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,如麻、痒、酸、胀、软、痛等,尤其是筋骨和肌肉的疼痛,有时像火烧一样炽热难耐,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般刺痛难忍。当肌肉酸痛稍有缓解,又会迎来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剧痛,紧接着是筋腱拉伸的疼痛以及骨骼发生生理变化时的胀痛。然而,一旦成功完成这一阶段的艰苦训练,习练者就能明显感觉到自身功夫有了质的提升,与他人搭手时,会强烈地感觉到对方力量相对薄弱,此时所获得的喜悦足以让人忘却之前经历的所有痛苦。

桩功的训练效果会因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。修炼者的身体素质、是否有桩功基础、年龄大小以及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,都会对桩功效果产生影响。此外,能否经常得到经验丰富的老师或行家的悉心指点,也是决定桩功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。同时,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,同样会导致桩功效果出现明显差异。

意拳的修炼是一个“形、神、意、气、力”全面兼顾的系统训练过程,其锻炼对象涵盖了筋、骨、气、血、肉、精、神等人体的各个要素,作用遍及全身。其中,筋骨锻炼在“形”的锻炼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,王芗斋先生在《拳论》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。

拳学一直强调“内炼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,筋骨锻炼主要通过“伸筋拔骨”的方式来实现。在传统武术功夫中,站桩和走架都要求身体及四肢进行拧裹、对争的动作,这样在静态和缓慢运动的状态下,更有利于伸开关节、拉开骨缝、拉长筋腱。真传形意拳将这种状态称为“处处龙折身”(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腰部才存在龙折身现象),真传意拳则将其称为“拧裹”。

相比之下,意拳的训练体系科学而完善,筋骨锻炼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。在站桩时,要求做到肩撑肘横(这两点与传统功法有所区别)、膝顶、胯坐、项拔、足扒、裆圆、掌扣、指抓。当这些动作要领真正被习练者掌握并做到位后,自然能够撑起全身大筋,使身形变得稳固挺拔,骨节之间相互紧扣,蕴含着撑、拧、争、抱等多种力量,从而实现对筋骨和气血的充分锻炼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这些要点在习练者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予以高度关注,并将其贯穿于意拳锻炼的整个过程。这是让身体达到协调完整、获得整体力的唯一有效途径。否则,就会像芗翁等前辈所指出的那样,身体各部分无法协同发力,永远难以获得整体力和浑元劲。

经过长时间的站桩和摸劲训练,习练者的身体会逐渐出现全身筋膜腾起、筋腱坚韧有力、内气充盈饱满、小腹充实紧实、五脏坚实强健、肌肉如棉般柔软而筋如铁般坚硬(即所谓“棉里裹铁”)的理想状态。此时,与他人搭手较量时,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强烈的刺痛,痛彻骨髓。最终,习练者将逐渐达到“四如”之境。在技击应敌时,能够做到一触即胜,展现出强大的实战能力。拳论中提到:“骨梢,有勇在骨,切齿则发,敌肉可食,眦裂目突,惟齿之功,令人恍惚;筋梢,虎威鹰猛,以爪为锋,手攫足踏,气势兼雄,抓之所到,皆可奏功。”

365建站微信二维码

然而,这一切理想效果的达成,都必须在舒适得力、保持松和、自然而然的状态下逐步实现。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,使筋骨变得坚韧,肌肉富有弹性,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,优化骨质和结构,增加关节囊与韧带的厚度,实现筋腱的连接贯通。王芗斋先生曾经说过:“筋肉不练而身练,神经不养而自养,周身舒畅,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,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,自不难渐渐发达。”

当然,经验丰富的明师在传授技艺时,通常会首先注重对“形”的精准传授。实践证明,初学者在刚开始接触意拳时,普遍存在松紧把握不当的问题,即该松的部位无法放松,该紧的部位又紧不起来。这是在锻炼筋骨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矛盾,学习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。一般情况下,在明师或师兄的耐心指导下,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,是可以克服这一难题的。在刚开始练习时,不能完全处于松懈状态,掌指要适度撑展,可微微用力,手的形状如同扣住一个碗,“五个脖子”(即两手腕、两脚脖和颈部)要保持适度紧张,肩、腹、胸要尽量放松,避免用力过度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自然就能达到“松而不懈,紧而不僵”的理想状态。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之上,只有这样,才能在身心松和的状态下,有效地锻炼筋骨,真正实现“内炼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的有机融合,达到养练合一、兼顾养生和技击的双重目的。 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TOP

Powered by 健康脉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