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热炽盛证是一种中医证候。
概念
- 是指火热壅滞于胃,胃失和降所表现出的证候,主要是胃中火热之邪过盛。
病因
- 过食辛辣:大量食用辣椒、花椒等辛辣食物,这些食物的热性会使胃中生热。比如长期吃麻辣火锅等,就容易导致胃热。
- 情志不畅:长期的愤怒、焦虑等情绪问题,肝郁化火,横逆犯胃,使得胃中火热之邪积聚。就像人生气的时候,往往会感觉胃脘部有烧灼感。
- 邪热犯胃:外界的热邪入侵胃部,例如在温热病过程中,热邪影响到胃。
症状- 胃脘灼痛:吞酸嘈杂:渴喜冷饮:消谷善饥:口臭、牙龈肿痛,大便秘结:舌红苔黄、脉滑数:
- 胃脘灼痛:胃部有明显的烧灼感和疼痛,疼痛程度可能比较剧烈,这是胃热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的。
- 吞酸嘈杂:胃酸分泌过多,会出现反酸、胃部嘈杂不适的感觉,就像胃里有东西在搅动。
- 渴喜冷饮:因为胃中有热,身体会想要通过喝冷饮来缓解内热,所以会特别喜欢喝凉的东西。
- 消谷善饥:胃的腐熟功能过盛,食物消化得很快,容易饥饿。但由于胃热炽盛,消化可能并不完全。
- 口臭、牙龈肿痛:胃热上蒸,会出现口臭;如果热邪影响到牙龈,还会导致牙龈红肿疼痛。
- 大便秘结:胃热会消耗肠道津液,导致大便干结,难以排出。
- 舌红苔黄、脉滑数:舌头颜色红,舌苔发黄,脉象滑数,这些是体内有热的典型舌象和脉象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二,中医治疗胃热炽盛证主要有以下方法:
中药内服
- 清胃散:
- 方剂组成及剂量(成人常用剂量):生地黄(6g)、当归身(6g)、牡丹皮(9g)、黄连(6g)、升麻(9g)。
- 功效:清胃凉血。用于治疗胃火牙痛、口气热臭、舌红苔黄等胃热炽盛症状。
- 方解:黄连苦寒泻火,直折胃腑之热,为君药;升麻清热解毒,升散郁火,为臣药;生地黄凉血滋阴,当归身养血活血,牡丹皮凉血清热,三药合用,滋阴凉血,为佐药。
- 用法:将药物用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 - 3次服用。
- 玉女煎:
- 方剂组成及剂量(成人常用剂量):石膏(15 - 30g)、熟地(9 - 30g)、麦冬(6g)、知母(5g)、牛膝(5g)。
- 功效:清胃热,滋肾阴。适用于胃热阴虚证,可缓解胃脘灼痛、牙痛、烦热干渴等症状。
365站群- 方解:石膏清胃热,为君药;熟地滋肾阴,为臣药;知母助石膏清胃热、止烦渴,麦冬助熟地滋肾阴、润胃燥,牛膝导热引血下行,为佐药。
- 用法:水煎服,一般每日1剂,分2次服用。
食疗
- 石膏粳米粥:石膏(30 - 60g)先煎,去渣取汁,加入粳米(100g)煮粥。石膏能清热泻火,粳米养胃,可用于缓解胃热炽盛引起的胃脘痛、口渴等症状。
- 芦根饮:芦根(30 - 60g),水煎代茶饮。芦根有清热生津、除烦止呕的作用,对于减轻胃热口臭、口渴等症状有帮助。
针灸推拿
- 针刺穴位:常选用足三里、内庭、中脘等穴位。足三里是胃经合穴,可调节胃肠功能;内庭是胃经荥穴,“荥主身热”,针刺内庭可清泻胃热;中脘是胃之募穴,能和胃健脾。采用泻法针刺这些穴位,可有效清泻胃热。
- 推拿按摩:可以按摩腹部,以中脘穴为中心,逆时针方向按摩,每次10 - 15分钟,能缓解胃脘不适。同时,点按足三里、内庭等穴位,也有助于清泻胃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